服务热线:
4000-490-500
不忘初心,以身许党
笃定的信仰
“这辈子一直跟党走,下辈子还做党的人”
1924年11月,周智夫出生在江苏睢宁一个穷苦家庭。19岁入党,20岁入伍,他先后参加江苏睢宁县高作镇、安徽灵璧县后马家等10余次战斗,因战负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。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章、独立自由奖章,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,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。
当周智夫的二女儿周卫平从一个白色衣柜里取出这些证章时,妈妈娄淑珍端详着、抚摸着,眼眶里浸满泪水:“这些证章可是你爸爸留给咱家的珍贵遗产啊。”
晚年的周智夫百病缠身,胃下垂、冠心病、双耳听力下降……他深感自己时日不多,迫切要完成一件大事。
“我要交党费。”去年7月的一天,周智夫把一直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周卫平拉到病床边郑重地说。女儿很惊诧:“爸,你不是每月都交吗?”
“我想交一次特别的党费。”周智夫的话并没有让家人感到意外,他萌生这样的念头由来已久。“爸爸每每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,想起党和军队的恩情,眼里总是饱含泪花。”周卫平说。
因严重肺部感染住进重症监护室的周智夫,从昏迷中醒来就问周卫平:“我的事办了吗?”
透过期盼的目光,周卫平读懂了父亲发自内心的夙愿。2018年1月18日,二女儿周卫平、三女儿周卫华代表父亲,跟部队领导一起把12万元大额党费郑重交到中央组织部。
相交50多年的战友们听说这件事,惊讶之余都心生敬意:老周一辈子省吃俭用,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,却做了这样的大事,真了不起!
了解周智夫的人都知道,他左肩窝里有一个弹孔,右肋处深深凹陷,一道约10厘米长的伤疤跟了他一辈子。周卫平说:“这是战争年代留在父亲身上的永久记忆。”
1946年4月,他任新四军淮北七分区独立四团二营四连支部书记,在安徽濠城外阻击国民党军队抢粮的战斗中,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左肩窝,贯通右肺,又打进一位战友的小腿。
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、抬着担架,把周智夫送到后方医院,又7次带他转院治疗。在当时极端简陋的医疗条件下,他幸运地捡回一条命,但右侧第六根肋骨摘除,右肺叶切除近2/3,落下三等甲级伤残。
“我活下来了,可那个战友却因为截肢伤口感染牺牲了。很多战友也在战斗中牺牲了。”真正让周智夫一生铭记的并非自己的战伤,而是战友的牺牲。
一想起这些,周智夫总是老泪纵横:“当年战争环境那么恶劣,党始终没有丢下我,我现在这条命是党给的,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。我这辈子一直跟党走,下辈子还做党的人。”
“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,思想不经常打扫容易长毛。”周智夫常说。离休后,每次参加组织生活,从个人思想、学习情况到家庭生活,他都如实报告,有一说一,有二说二,决不当“两面人”。
“放大镜、助听器、笔记本是老周学习的‘三件宝’。”老伴儿娄淑珍说。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、辗转南北的工作生涯,以及离休后的30多年,他始终热爱学习,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看报、研读理论。上世纪70年代末,他还作为第二炮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到北京开会,受到了毛主席亲切接见。
他在身体每况愈下时仍不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。他常说:“我走不动了,才更渴望听听党的声音。”
党的十九大召开后,周智夫把报告原文一字一句看了好几遍。他在学习心得中写道:“热烈祝贺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,祝贺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,这必将使我们的党和国家有更大更快的发展!”
至诚的底色
“革命军人四海为家,党叫干啥就干啥”
位于海淀区清河某干休所周智夫的家,是2008年搬进来的,尽管面积没有完全达标,他却很满足。
据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回忆,1984年干休所组建之初,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,一些同志不愿搬。
“我先搬!”周智夫第一个站出来:“组织分配的住房,每一平方米都饱含党的关怀。”他还劝说大家要感恩组织、服从安排。
一楼卫生条件差、采光效果不好,很多人都不愿意要。朱南璋找到周智夫,他二话没说就领取了一楼的钥匙。
眼看就要搬家了,朱政委又面带难色找周智夫商量:“老周啊,二楼有位老同志腿脚不方便,你看……”明白了朱政委的意思后,周智夫爽快地交换了钥匙。
“革命战士是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”从东北到华东、从华东到西南、从西南到华北,周智夫4次跨省调动,经历10余次部队整编、20多次岗位变换,始终立身为旗、率先垂范。
有人说他傻,周智夫却说:“革命军人四海为家,党叫干啥就干啥。”
1945年,时任指导员的周智夫跟随部队一起攻打高作镇。战斗结束后,组织决定将他所在的五连与六连合并,并任命他当连队书记官,负责副职工作,他愉快接受;皂河打下后,上级调他去地方区队,由前方到后方,他坚决服从。
1957年初,一纸命令,周智夫调往新组建的重庆炮校工作。第二天他带着妻子和4个未成年的孩子,拎着两个竹编箱就出发了。
“过来就是干事的!”在重庆炮校工作期间,周智夫先后担任助理员、干部科副科长、科长等职务,每个岗位都干得非常出色。
原以为可以在重庆安家落户,让他始料未及的是,1968年6月,周智夫接到去第二炮兵某基地医院任职的命令,一家人又从重庆赶赴云南建水。
家越搬越远,条件越搬越差。由于住房紧张,全家人借住在当地老乡家一间废弃房子里,生活十分艰苦。家人有时也抱怨,而周智夫心里很清楚:“现在全国都在搞建设,到哪里都是组织的安排,我是党员就要听党的话。”
随着职务的提升,周智夫给自己定下了为组织多着想、多分忧、多添彩,对组织少提要求、少讲条件、少添麻烦的“三多三少”原则。
即使对待家人,也从不破例。二女儿周卫平乖巧伶俐,周智夫对她疼爱有加。初中毕业时,周卫平看到不少同学都参了军,也想让时任军管会副主任的父亲安排自己当兵。
“组织把我放到这个位置,是要我多作贡献的,而不是为自己办私事的。”没想到父亲不仅不愿说情,还让女儿下乡插队。
插队两年多,以为父亲会帮自己安排个好归宿,希望却再次化为泡影。最后,周卫平自己在海淀区百货公司找了份工作。
“我们姐弟5个都没沾过父亲的光!”周卫平说。
“终于又回家了,有组织的人真幸福啊!”离休后两年才搬进干休所的周智夫是这样乐观豁达。
在周智夫心中,真理能够武装思想、指引理想、坚定信仰,党的创新理论就是真理,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“钙”。
2016年5月的一天,参加“两学一做”集中学习,周智夫像往常一样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课,只是身体比以前佝偻得更低。
“周老,已经下课了,我送您回去吧。”辅导结束后,所政委姜东军发现周智夫并未离开,便走上前关切地问。
“姜政委,我感觉身体越来越支撑不住了,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党课学习。”周智夫吃力地说,“今天特地向你请假,以后我恐怕不能听党课了。”姜东军说:“他把参加组织生活看得比啥都重啊。”
朴素的情怀
“如果再打起仗来,我还要上战场!”
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周智夫曾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立过汗马功劳,时值暮年,他的家国情怀愈发强烈。
2017年6月,三女儿周卫华随团到香港旅游,给父亲带了不少礼物。唯独一款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紫荆花音乐盒,让周智夫爱不释手。
这个价值20元的音乐盒,打开后可以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。周智夫一有空就打开收听,长时间沉浸在那熟悉的旋律中,回忆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,感慨祖国的蒸蒸日上。
干休所卫生所所长张杰军清楚地记得,一天巡诊时,周智夫正因腰椎骨折在家静养。当电视里播发周边某国挑起事端的新闻时,周老拉住他的手说:“我们的领土绝对不能被别人占了。为了捍卫祖国领土,许多战友牺牲了,他们都很年轻,有的还没成家呀。只要祖国需要,我还要上战场,你们年轻人也要主动请战。”
周智夫越说越激动,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,我们一定要守好!”
以“天下虽安、忘战必危”警示后人,这就是一个老兵对牺牲战友和革命先烈的庄严承诺,更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坚定,对习主席作为党中央的核心、全党的核心的无比信赖拥戴,对中国梦、强军梦的殷切期盼。
钟情国歌、珍爱国旗,早已埋藏在周智夫心底。20年前的国庆节,他一家人到天安门游玩,广场工作人员免费发给他们两面小国旗。至今,这两面国旗仍完好无损地摆放在客厅里。
上个世纪70年代,南部边境发生战事。小儿子周卫民服役期满,已接到退伍命令。周智夫知道后,要求他留队待命,随时准备报效祖国。
周卫民当天找到领导,申请推迟退伍。得知轮不到所在部队上前线时,才返回江苏老家。
周智夫戎马一生,对军装情有独钟。凡遇隆重场合,都会穿着熨得笔挺的军装。周老去世后,在他床上,一套穿了30余载的军装,还整洁地摆放着。岁月流逝,军装颜色变淡了,军人底色却厚重了。
念党情、报党恩、跟党走,是周智夫的红色家风之魂,也是他传家的精神命脉。当得知曾外孙潘怡霖要到美国读书时,他再三叮嘱:“你的根在中国,学成后一定要报效国家啊。”
纯正的家风
“不留金、不留银,只给后代留精神”
敲开周智夫家的门,周老96岁的妻子娄淑珍接待了我们。她与周智夫相濡以沫77年,回首往事历历在目。“老周常说,不留金、不留银,只给后代留精神!他一辈子没给儿孙挣得什么金银财产,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”
翻看干休所制作的《周智夫四世同堂图》,慈祥和蔼、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自豪地介绍,老周特别重视家风家教,儿孙后代共有34人,11人是党员,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,却都像他一样,干净做人、勤奋做事、简朴生活。
党的恩情重于天!周智夫是从苦日子熬过来、“鬼门关”闯过来的人,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全家人,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,做人决不能忘恩负义,做有损党的形象和利益的事。
建功不贪功,有功不居功。即便离休后,周智夫也从未向组织张过口、伸过手,对自身要求有“三个不超标”,即住房、用药、用车不超标。
离休多年,他一直住着90平方米的公寓房,直到2008年才搬入102平方米的经适房。
在用车上要求更严。2012年暑假,周智夫的大孙女带着孩子来北京看望他,其间小孩感冒发烧急需到医院治疗,孙女瞒着爷爷向所里要了辆车。周智夫知道后非常生气:“我们家从没因私事用过公车,以后不能这样子,否则就别再来看我了。”
迟暮之年,周智夫落实待遇标准更加严格。他近年的医药费统筹年标准是2.8万元,但每年实际药费连一半都没用到。他常说:“待遇是组织给的,有标准也要省着用。”
2014年7月,周智夫的骨质疏松病情加重,接连发生两次压缩性腰椎骨折。按照医嘱,卫生所购买了阿仑磷酸钠、鲑鱼降钙素喷鼻剂两种进口药。见药品的外包装跟以前的不一样,周智夫非要问个究竟,得知“这是治疗用药,符合规定”后才放心使用。
周智夫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七院军管会副主任期间,一名广东籍职工的爱人不幸患上癌症。他特事特办,特批其调到广东工作,方便照顾爱人。这位职工心存感激,拎着一小袋花生和10斤全国粮票敲开周智夫的家门,放下东西就跑了。当天晚上,周智夫得知此事,立即拉下脸,一反常态地批评了妻子,直接把东西退了回去。
“公家的便宜,丁点不能占!”周智夫自己清正廉洁,也经常提醒家人。执行家规,周智夫近乎苛刻。
周智夫和大女儿周雪文都患有心脏病,随身备用速效救心丸。每次大女儿从重庆来北京看望他,为了防止药品混用,他都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。面对不解,周智夫说,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,可不能“一人公费医疗,全家免费吃药”。
翻开周智夫的补充遗嘱:“牢记入党和从军的初心,报党恩!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党给的,应当知恩,当涌泉相报”。
八宝山送行仪式上,周智夫的遗体静卧在鲜花翠柏丛中。哀乐低回,吟诵着他不平凡的过往;哽咽阵阵,转化为人们振兴中华的不竭力量。
声明:该内容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,文中观点仅供参考,并不代表本所观点。详情可咨询 律师。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点击意见反馈提交问题,我们将按规定核实后及时处理。